近期,國家能源局公布了2021年一季度全國光伏發電建設運行情況,數據顯示,山東裝機容量2380萬千瓦,繼續位列全國第一。其中,一季度新增裝機容量105萬千瓦,同比增長583%。在新增指標上,山東可以說是突飛猛進,一騎絕塵。
新泰市農光互補基地
山東高速淄博建陶產業園光伏項目
商河縣懷仁鎮光伏發電項目
數字無聲,卻是發展的最好注腳!山東光伏如此迅猛增長,背后的秘訣又是什么?日前,記者走進省能源主管部門探究其奧秘。
科學規劃精心布局
堅持科學規劃、精心布局,明晰目標任務、具體要求、工作路徑,大力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全力打造五大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加快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扎實推進全省光伏發電“十四五”開局“開門紅”。
塌陷地光伏發電示范工程。以濟寧微山、任城、鄒城,棗莊滕州、市中區、嶧城區,泰安新泰等地煤礦、石膏礦塌陷較為集中的區域為重點,采取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分步實施的方式,打造魯西南塌陷地光伏發電基地。
鹽堿灘涂地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充分利用東營河口、利津,濱州沾化、無棣,濰坊濱海、壽光、昌邑等區域鹽堿灘涂地,結合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資源條件及電網輸送要求,加大光伏發電開發利用力度,打造魯北光伏發電聚集區。
高效生態農業光伏發電示范工程。重點在青島、濰坊、德州、聊城、菏澤等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區域,結合種植、養殖業發展,按照集約高效、綜合開發、立體發展的原則,打造一批農光、漁光等高效生態農業發電示范工程。
“千萬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利用工業園區以及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屋頂,按照分散開發、集中管理的方式,打造一批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
光伏扶貧示范工程。組織開展光伏扶貧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增強“造血”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讓脫貧群眾獲得長期穩定收益。
與此同時,制訂印發《山東省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實施方案》,綜合考慮五大光伏發電示范工程電源結構、資源稟賦、在建項目等諸多因素,精準下達各市光伏發電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壓實工作責任,推進光伏電站和配套電網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保證光伏發電及時并網、高效利用。
集散并舉一體發展
充分發揮光伏發電起步早、技術成熟、產業鏈完善、全社會對光伏發電接受程度高等優勢,堅持集中式、分布式并舉,加速光伏電站建設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發展,推進全省光伏產業持續走在前列、領跑全國。
科學推進光伏電站建設。堅持光伏與土地利用、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協調發展,利用采煤塌陷地、荒蕪地、鹽堿地、坑塘水面等資源,科學布局農光、漁光、牧光、鹽光等“光伏+”項目,實現土地資源最大化利用。其中,新泰市遵循“先治理、后建設”原則,采用農光互補模式,投資50億元建設農光互補集中式光伏電站6個,總裝機容量200萬千瓦,建成冬暖式大棚2219個、大拱棚6912個、食用菌棚475個、智能溫室和連棟溫室14個,讓3萬多畝廢棄采煤塌陷地變身農光生態園。濰坊壽光恒遠20萬千瓦鹵(鹽)光互補光伏電站,利用臨時分流區鹵庫鹽堿灘涂,在不改變原有鹵庫種植、漁業鹵蟲養殖等功能基礎上,架設太陽能光伏板,建成集發電、制鹽、養殖、儲能于一體的大型集中式光伏電站,每年可為壽光市提供2.77億度綠色電力,節約燃煤1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8萬余噸。
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堅持“抓大不放小”原則,在全力推進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的同時,因地制宜推動分布式光伏發展。鼓勵全省各類電力用戶按照“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方式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優先支持用電價格較高的工商企業、工業園區建設規模化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支持學校、醫院、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居民社區等建筑物,推廣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依托新能源示范城市、綠色能源示范縣和綠色能源示范村鎮,省市縣三級聯動,出臺系列支持政策,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開展適合分布式光伏發電運行特點和規模化應用的新能源智能微電網試點,積極構建分布式光伏發電、運行和消費新模式截至2020年年底,山東成為國內首個光伏裝機總容量突破2100萬千瓦的省份,全年新增戶用光伏數量19.4萬,新增戶用光伏裝機容量466萬千瓦,穩居全國第一,先后為45.3萬戶居民發放“陽光存折”。
綜合施策聚力攻堅
光伏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政策激勵、資金投入、科技創新等要素支撐。為此,山東采取一系列引領性、撬動性、服務性的政策措施,全力保障光伏建設推進。
堅持政策引領。突出發展與規范并重,先后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2018年6月,下發《關于保障和規范光伏發電產業項目用地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各市要依據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光伏發電產業政策,合理布局光伏發電建設項目,實現節約集約用地;2018年9月,出臺《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8年)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濟南、青島等市光伏骨干企業引領作用,大力研發推廣高端、高質、高效技術產品和設備,力爭形成集上中下游于一體、各環節相互配合、契合度較高的完整產業鏈條,促進全省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2月,印發《關于協調推進分布式新能源發電項目的通知》,強化各市與當地電網企業溝通協調,合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工作。在一攬子政策措施的推動下,光伏發電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健全工作機制。為確保推進速度和建設質量,省級建立重大項目庫,健全調度機制,強化跟進督導,及時發現協調解決問題。2020年疫情期間,建立“三個一”包保責任制度,對每個項目明確一位牽頭負責人、落實一個責任處室、建立一本工作臺賬,實行問題銷號管理,全力搶回、補回、奪回疫情影響。據統計,2020年,全省光伏發電重點項目計劃投資45.7億元,實際完成投資57.4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25.6%。
強化服務保障。在營商環境上,公開服務監督電話,主動為用戶免費提供計量裝置和光伏并網接入技術支持,縮短并網時間;在政策宣講上,組織編制分布式電源并網業務辦理告知書和指導書,累計發放16.2萬份;在金融支持上,推動銀企合作,為光伏安裝商和用戶提供資金幫助和金融保障;在借智借力上,搭建行業智庫,邀請專家院士“把脈會診”、建言獻策、支招破題。同時,積極組織申報光伏發電補貼競價、平價、平價轉競價等各類項目。據統計,2020年山東組織上報平價和競價轉平價項目676個,共計221萬千瓦;組織申報并納入國家補貼的競價上網光伏發電項目有40個,共計103萬千瓦。
堅定不移縱深推進
“十四五”開局,新征程開啟,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路上,山東堅持把光伏發展擺在重要位置,持續優化頂層設計、強化科技創新、實施倍增計劃,堅定不移把光伏產業推向縱深。
優化頂層設計。科學制定全省“十四五”光伏發展目標和發展時序,按照“總體規劃、集中連片、分步實施”方針,加強省市縣、電源與電網、新能源和常規能源有效銜接,充分發揮光伏發電與風電、儲能協調互補優勢,布局建設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風光儲一體化示范基地。嚴格落實光伏發電電力消納責任權重考核政策,明確年度任務,壓實消納責任,倒逼提速提效。以爭創“零碳社區”“零碳工業園”為目標,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開展電化學儲能示范推廣,建立儲能商業盈利模式,為光伏產業創新發展探索新路子、積累新經驗、提供新方案。
強化科技創新。以光伏產業創新需求為導向,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建設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科研孵化基地等載體,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構建多元主體、分工協作的科研創新體系,全面提高光伏產業鏈的技術研發和制造能力,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掌握發展主動權。加快高效光伏組件、光熱利用、發電裝置防腐蝕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突破,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平臺,激發光伏領域發展活力。強化“云大物移智鏈”技術應用,有序推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參與市場交易,加快光伏電力系統市場交易體系建設,最大限度挖掘整合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調節資源,提升光伏發電消納能力。
實施倍增計劃。依托東營、濱州、濰坊等市的鹽堿灘涂地及濟寧、泰安、棗莊、菏澤等市的采煤塌陷地等廢棄資源,規劃建設“風光儲一體化基地”,打造集光伏電站建設、光伏新型技術示范、特色種養殖、生態環保修復為一體的綜合新能源發展基地,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提升”。堅持“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推動各市加快分布式光伏進小區、進農村、進家庭。同時,支持新建高鐵站、CBD中央商務區、商貿中心等場所實施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BIPV),鼓勵具備建設條件的城市屋頂加裝分布式光伏。開展高速公路服務區、露天停車場等示范試點,推進“光儲充放”一體化充電設施建設,實現光伏發電、充電運營雙重收益,增強光伏輔助服務電網能力。